《閱讀能量》編織自己的靈魂 3


你的信念、思想、態度、情緒正在一點點的打造你個人的歷史紀錄,套工程師的話來說,就是寫LOG 。而這些個人歷史紀錄不單單只是在你的靈魂中存檔,而是正在一點點的編織屬於你這獨一無二的靈魂。究竟,你該如何決定你是什麼樣的靈魂?為什麼你的信念會讓你的身體生病?人為甚麼會怕死?死之後的世界是什麼?會不會怕的是死後的世界,究竟誰來接我?答案都在書裡。



第一次讀本書會反覆思索、咀嚼、甚至回過頭確認自己所想是否與書中內容有所差異,那種每一章節都有經典佳句的淋漓感,真心推薦給大家。推薦給想了解能量醫學、視覺化影像掃描、另類醫療、不同脈輪代表的意思等,作者更用全新的角度描述三大心靈傳統的古老智慧,包括印度脈輪觀、基督教聖禮,以及猶太神秘傳統。

推薦2011年由遠流所出版的慧眼視心靈這本經典巨作。

七大脈輪的真理

第五:意志的力量

  • 身體部位:喉嚨,包括甲狀腺、氣管、食道、頸椎、口腔、牙
  • 回應選擇力量有關的本質
  • 對應恐懼:存在於每個脈輪中,因為每個脈輪都有自己的恐懼
  • 對應力量:主權、自信、自知
原理口訣:將個人意志交給神聖我的旨意
每個人都要為了自己使用意志力的方式負責,哪怕我們身在負面任務中體驗,也有機會將心靈救回。的確,離開舒適圈的決定會讓我們恐懼,即使原本的舒適圈也真夠人崩潰害怕,只要跟改變有關,多半都讓人心生畏懼。唯一在恐懼中獲得安全感的方式是進入改變的漩渦,從另外一端重生。
第五脈輪的重點就是:學習心靈的本質。

第六:思想的力量(第三隻眼)

  • 身體部位:前額中心,包括大腦神經系統、松果腺、五官
  • 連結思想、智能與心理特徵
  • 對應恐懼:不願探索內心、恐懼真相、害怕磨練
  • 對應力量:思考潛意識、接收靈感、允許直覺行動
原理口訣:只追求真理
到第六脈輪的章節時就覺得有點難度了,或許可以透過以下幾個問題做自省(注意,自省不等於自責喔!)
  1. 你很愛批判嗎?哪些情況或是人際關係容易讓你產生批判性格?
  2. 你是否會害怕可能發生在你生活中的轉變?
  3. 你與其他人的關係之中,持續浮現而且你已經意識到的負面行為模式有哪些?
  4. 檢視你現在的信念中,有哪些是用負面角度詮釋的呢?
  5. 發現自己產生負面行為,是否會習慣性找藉口?

第七:心靈連接器

  • 身體部位:頭頂
  • 貢獻的熱情,啟發與預知思想
  • 對應恐懼:與心靈問題有關的恐懼,包括靈魂暗夜 The dark night of the soul、失去身份認同
  • 對應力量:信心代表一切,超越常人恐懼的信任感
原理口訣:活在當下

第七脈輪是自己與靈性的連結器,代表著我們與超凡生活層次的聯繫。這與宗教之間有什麼差異?書中提到的說明很值得與大家分享「宗教是一種群體的經驗,目的在於保護群體,保護群體不受疾病、貧窮、死亡、社會危機甚至包括戰爭的威脅。宗教根植於第一脈輪的能量,但是靈性超然之上,是一種直接釋放外在世界恐懼,追尋與上天聯繫的個體經驗。」

「暗夜之後,都會有一道照亮新路的光芒。」這個世界正在以全新的姿態逐漸展開!

花絮

終於明白,印度脈輪觀、基督教聖禮、猶太神秘傳統、佛教等文化背後的目的與意義,祈禱並非只是單純想像中的祈禱!臣服這件事更並非只是逃避或是示弱,相反的,是意識覺醒的一個儀式!這個想法直到我在進入第七脈輪心靈連接器時,才豁然開朗!

是說...前陣子拔智齒,當晚麻藥退去時與同學進行遠距離實作,發現傷口強烈的痛感以及大量輸出,感到非常非常痛苦,痛到靠北靠木。過幾天詢問林老師之後才曉得「靈氣對於新傷口或受傷會有強烈痛感,舊傷則是酸軟感」,應該是我少了好好與它告別這一段,因為痛兩週在就診後決定立刻拔除,尚未感謝這顆智齒30幾年的付出,我應當與他好好告別,追加靈氣持續補充中

小卡身邊的朋友也開始漸漸的練習釋放自己的情緒,不再糾結於外在束縛,很有意思的是大家都使用不同的方式,不論是透過與信任的朋友得到支持、看書、療癒密碼、零極限...等。往心方向前進,不後悔的決定,你正在與心靈相遇。

《閱讀能量》編織自己的靈魂
《閱讀能量》編織自己的靈魂 2

參考書目

* 慧眼視心靈 Anatomy of the Spirit Caroline Myss著
---

靈氣祝福傳送:https://reikierika.blogspot.tw/2017/03/reiki-4-yourself.html
Erika https://twitter.com/erika_reiki

Reiki principles: I will not be angry. I will not worry. I will be grateful. I will do any work honestly. I will be kind to every living thing.




Comments